串串香爆红!年增29%的市场,他们怎样掘金?
发布时间:2018-04-27 18:05
“当初就是想开家好吃的串串香店,现在也是,只是市场环境变了。”——某串串香创始人李嘉嘉。
“我喜欢做风口上的事儿,串串香就是现在的风口,像 13 年的小龙虾一样。”——某创始人张萌喆。
企业经营中,总是有这种看似矛盾,却又各成一派的概念存在,比如在战略方面,有计划的战略总是对立于随机应变战略;在组织方面,精练单兵组织总是对立于集体作战组织;在领导行为方面,管理式领导总是对立于诱导式领导;在竞争能力方面,最强能力总是对立于最灵活能力......
这些矛盾往往存在于不同层面,并且延伸到各行各业,正如我们今天发现的,出现在这两餐饮企业身上的矛盾一样。
他们一个注重产品和口碑,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了七年。一个注重品牌包装和人气,觉察到品类的火爆后,于今年 7 月份迅速切入市场,总共还不到三个月。在北京串串香市场,这两家企业分别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,从产品来说,把成都街头小吃搬进北京,他们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;从开店模式来说,他们都选择了面向全国;从拓店方式来说,他们也都不谋而合要选择走加盟这条路。
稳健派VS少壮派
不同的是,他们一个做了 7 年,加盟店总共才放了不到 30 家,死守北京市场,加盟只允许外地;一个刚开业 2 个半月,加盟店就已经签下 52 家,只开一家直营店,其余全部加盟,发展路径和轨迹完全反着来。
它们一个名字叫李嘉嘉,一个叫耍牛忙。一个稳健,一个少壮。
初衷
以前做这个很简单,就是想怎么做的好吃,我本身从四川来,就把家乡的东西带到北京,很单纯的想法。但 7 年前的串串香市场在北京来说并没有树立,对于这个品类来说,它的外部环境跟现在完全不同。
在成都,串串香大多数还是这样的
就拿辣家私厨来说吧,全国可能 200 家店可能就到这儿了,从加盟门槛到投资,到项目,到客单价,都注定了它在一座城市不能开很多家店,各方面都高一些,但串串香这个项目, 我就把它各方面的门槛设计的很低,基本除了房租,30 万左右基本就开起来了。
串串香本身就是火锅和麻辣烫中间的一档,人均不高,火锅要 100 元以上,麻辣烫 20-30 元,串串香 60-80 元就够了。
串串香具备做“大”的基因
从经济上来说,整个 2015 年,中国经济崩盘,人手里的活钱也没了,所以整个餐饮还是往下转的,所以客单价低的,便宜的产品比较受喜欢。
当然很大的优越性还是在撸串的形式,它结合了火锅和烧烤的体验,这两大门类恰恰是自古以来最受消费者欢迎,也能开出最多店的品类。烧烤这个品类时间比较长了,创新、产品也好也比较平稳,而串串香它既可以有撸串的感觉,又可以自己操作,它容易迅速做出差异化。
思考
门槛低,易复制,这是串串香最大的优势,也是最大的弊端。多数人看到就是菜市场买点菜,肉,豆制品一串,很简单就可以卖了,但它的油它的汤底是它最大的问题,食材不透明,怎么改怎么升级是需要动脑子的。包括它食材多周转不灵的话,容易不新鲜,这是它的弱点,也是它容易改进,并且容易变成优点的地方,我们也在慢慢意识到这些,也在慢转变,这也能有利于我们拉开与小品牌的差距。
低门槛的串串香的出路在哪?
我觉得还是跟创始人有关系,它里面有创始人的基因,品牌,从味道来说,我认为好吃、客户又认同,就证明你成功了,有的创始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吃、但客户不认同,你就失败了,其他的点也一样,从装修、器皿来说,这其实都是创始人的思维。所以说品牌的存活取决于创始人的思维。
壁垒
不管是烧烤还是串串香,大家都是追热,其实最后餐饮我觉得,终归还是要回归到吃,还是在吃上讲究。
只要打造好品牌就可以了,一个餐厅里,每一个块、每一个点,都需要花心思,其实就是不断的在品牌力加入亮点,亮点越多,价值就越高。
调整产品口味。食材上、新鲜度上,我们一直在不断调整,比如我们在自己的锅底上调了又调、改了又改。刚改的时候算过成本,心疼啊! 58 块钱的妖艳锅底我们成本就要 50 块,但这是一个趋势,别人逼着你改的时候,不就晚了?
越是看不见的地方,越要悉心打磨
深入产业链后端。记得有客人曾经问过我:“为什么你们几家店的味道都不一样呢?”这话对我的感触很大,想要让客人的体验更好,想要口味更一致,我们必须在供应链上下功夫,要让菜的克重和牛肉粒的大小都做到一模一样。
所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,从创始人到高管,到加工厂到各店大厨,我们都在学习 5s 管理,我们想从本质上脱离串串香低端的感觉,那么后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一旦供应链成熟的供应链的话,不仅能自己保证更好的食材和更低的成本(产出),也能提供给更多同行,这也是我个人认为串串香的方向。
装修升级。前不久,方庄店我们刚进行了 2.0 版的升级,不过这些我觉得还是太表象了,也最容易变的东西,你顶多是多花钱请个设计师,或者再多花点请个有名的设计师,但它并不能最终落回到串串本身好不好吃上。
串串香除了涮点东西没别的了,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成其他形式呢?所以我们对串串香本身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改良。
产品上,我们突出了以往的火锅串串香和冷锅串串香,一锅两吃,并且高压锅的涮煮形式新奇又能更好的保温;增加小碗特色菜,从涮的串串,到小菜,到凉菜再到主食,产品结构更丰富;增加牛肉类串串占比,在 36 种肉类串里,我们的牛肉卷一切,卷薄荷,菠萝等占了 1/3 ;增加明厨,我们把串串烫制的工艺直接放到了进门能看到的地方,而且串串上面放夹子这种感觉也更适合展示,我们就直接展示出来,从产品特色到呈现方式到产品结构都做出了改变。
“我喜欢做风口上的事儿,串串香就是现在的风口,像 13 年的小龙虾一样。”——某创始人张萌喆。
企业经营中,总是有这种看似矛盾,却又各成一派的概念存在,比如在战略方面,有计划的战略总是对立于随机应变战略;在组织方面,精练单兵组织总是对立于集体作战组织;在领导行为方面,管理式领导总是对立于诱导式领导;在竞争能力方面,最强能力总是对立于最灵活能力......

他们一个注重产品和口碑,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了七年。一个注重品牌包装和人气,觉察到品类的火爆后,于今年 7 月份迅速切入市场,总共还不到三个月。在北京串串香市场,这两家企业分别占据着自己的一席之地,从产品来说,把成都街头小吃搬进北京,他们或多或少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;从开店模式来说,他们都选择了面向全国;从拓店方式来说,他们也都不谋而合要选择走加盟这条路。

不同的是,他们一个做了 7 年,加盟店总共才放了不到 30 家,死守北京市场,加盟只允许外地;一个刚开业 2 个半月,加盟店就已经签下 52 家,只开一家直营店,其余全部加盟,发展路径和轨迹完全反着来。
它们一个名字叫李嘉嘉,一个叫耍牛忙。一个稳健,一个少壮。
初衷
以前做这个很简单,就是想怎么做的好吃,我本身从四川来,就把家乡的东西带到北京,很单纯的想法。但 7 年前的串串香市场在北京来说并没有树立,对于这个品类来说,它的外部环境跟现在完全不同。

就拿辣家私厨来说吧,全国可能 200 家店可能就到这儿了,从加盟门槛到投资,到项目,到客单价,都注定了它在一座城市不能开很多家店,各方面都高一些,但串串香这个项目, 我就把它各方面的门槛设计的很低,基本除了房租,30 万左右基本就开起来了。
串串香本身就是火锅和麻辣烫中间的一档,人均不高,火锅要 100 元以上,麻辣烫 20-30 元,串串香 60-80 元就够了。
串串香具备做“大”的基因
从经济上来说,整个 2015 年,中国经济崩盘,人手里的活钱也没了,所以整个餐饮还是往下转的,所以客单价低的,便宜的产品比较受喜欢。
当然很大的优越性还是在撸串的形式,它结合了火锅和烧烤的体验,这两大门类恰恰是自古以来最受消费者欢迎,也能开出最多店的品类。烧烤这个品类时间比较长了,创新、产品也好也比较平稳,而串串香它既可以有撸串的感觉,又可以自己操作,它容易迅速做出差异化。
思考
门槛低,易复制,这是串串香最大的优势,也是最大的弊端。多数人看到就是菜市场买点菜,肉,豆制品一串,很简单就可以卖了,但它的油它的汤底是它最大的问题,食材不透明,怎么改怎么升级是需要动脑子的。包括它食材多周转不灵的话,容易不新鲜,这是它的弱点,也是它容易改进,并且容易变成优点的地方,我们也在慢慢意识到这些,也在慢转变,这也能有利于我们拉开与小品牌的差距。

我觉得还是跟创始人有关系,它里面有创始人的基因,品牌,从味道来说,我认为好吃、客户又认同,就证明你成功了,有的创始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东西好吃、但客户不认同,你就失败了,其他的点也一样,从装修、器皿来说,这其实都是创始人的思维。所以说品牌的存活取决于创始人的思维。
壁垒
不管是烧烤还是串串香,大家都是追热,其实最后餐饮我觉得,终归还是要回归到吃,还是在吃上讲究。
只要打造好品牌就可以了,一个餐厅里,每一个块、每一个点,都需要花心思,其实就是不断的在品牌力加入亮点,亮点越多,价值就越高。
调整产品口味。食材上、新鲜度上,我们一直在不断调整,比如我们在自己的锅底上调了又调、改了又改。刚改的时候算过成本,心疼啊! 58 块钱的妖艳锅底我们成本就要 50 块,但这是一个趋势,别人逼着你改的时候,不就晚了?
越是看不见的地方,越要悉心打磨
深入产业链后端。记得有客人曾经问过我:“为什么你们几家店的味道都不一样呢?”这话对我的感触很大,想要让客人的体验更好,想要口味更一致,我们必须在供应链上下功夫,要让菜的克重和牛肉粒的大小都做到一模一样。
所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,从创始人到高管,到加工厂到各店大厨,我们都在学习 5s 管理,我们想从本质上脱离串串香低端的感觉,那么后厨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一旦供应链成熟的供应链的话,不仅能自己保证更好的食材和更低的成本(产出),也能提供给更多同行,这也是我个人认为串串香的方向。
装修升级。前不久,方庄店我们刚进行了 2.0 版的升级,不过这些我觉得还是太表象了,也最容易变的东西,你顶多是多花钱请个设计师,或者再多花点请个有名的设计师,但它并不能最终落回到串串本身好不好吃上。
串串香除了涮点东西没别的了,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成其他形式呢?所以我们对串串香本身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改良。
产品上,我们突出了以往的火锅串串香和冷锅串串香,一锅两吃,并且高压锅的涮煮形式新奇又能更好的保温;增加小碗特色菜,从涮的串串,到小菜,到凉菜再到主食,产品结构更丰富;增加牛肉类串串占比,在 36 种肉类串里,我们的牛肉卷一切,卷薄荷,菠萝等占了 1/3 ;增加明厨,我们把串串烫制的工艺直接放到了进门能看到的地方,而且串串上面放夹子这种感觉也更适合展示,我们就直接展示出来,从产品特色到呈现方式到产品结构都做出了改变。
没有上一篇了